茶之“十德”1
一个善于品茶之人,正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所说,必是“精行俭德之人”。 中国饮茶距今有大约五六千年的历史。据“茶圣”陆羽的《茶经》云: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,闻于鲁周公”。早在神农时期,茶及其药用价值就已被发现。 西周时期,茶主要是作为祭品使用;到了春秋时代,鲜茶叶被人们作为菜食;战国时期,茶叶作为治病药品。进入秦汉,茶开始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,并且是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,秦汉时期的《神农食经》已记载:“茶茗久服,令人有力,悦志。”在西汉时期,茶已成为主要的商品之一。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,特别是南北朝时期,佛教盛行,佛家利用饮茶来消除坐禅昏睡,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,“茶禅一味”由此而来。 六朝时期,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,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,据说,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,但后来渐渐不支终于熟睡,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,遂割下眼皮,掷于地上。不久,掷眼皮处生出小树,枝叶扶疏,生意盎然。 五年过后,当达摩禅定至最后一年时,又遭睡魔侵扰。他采食身旁的树叶,食后立刻脑清目明,心志清楚,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。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,这是茶起源的又一个传说。 到了唐代,茶叶才正式普及民间,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,并逐渐形成丰富多采、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。 唐朝刘贞亮概括总结茶有“十德”,即:以茶散郁气,以茶驱睡气,以茶养生气,以茶驱病气,以茶树礼仁,以茶表敬意,以茶尝滋味,以茶养身体,以茶可行道,以茶可雅志。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曾总结茶有“十德”:诸天加护;父母孝养;恶魔降伏;睡眠自除;五脏调和;无病息灾;朋友和合;正心修身;烦恼消减;临终不乱。 茶从单纯的一种饮料,逐渐形成了以茶为载体的独特的茶文化,并代表着一种对情感、对生命的态度和深层次精神境界的追求。一个善于品茶之人,正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所说,必是“精行俭德之人”。爱茶之人大多洁身自好,坚持操守,重视传统,珍视友谊。 茶饮具有清新、雅逸的天然特性,除了感官上的享受外,还能静心、静神,有助于陶冶情操、去除杂念、修身养性,以茶悟道,这与“清静、恬澹”的东方哲学理念颇为相合,也符合佛道儒的“内省修行”思想。 在民间,中国人历来就有“客来敬茶”的习惯,充分反映了茶在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中的重要地位。古代的齐世祖、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。唐宋时期,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、李白、柳宗元、刘禹锡、皮日休、韦应物、温庭筠、陆游、欧阳修、苏东坡等,他们不仅酷爱饮茶,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。
文章分类:
诗词文化
|